close
本文來自於:洪蘭/通情達理 品格決定未來之摘要
isbn:978-957-32-6294-7



我覺得洪蘭這本書寫的很好,他把很多對現今教育的關點與心得都寫出來,其實整本書最重要的就是教養品德的與健康的身體,其他的家長也不用操之過急,一切順其自然

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以身做則

我發現「以身做則」真的很困難,你希望你的孩子自動自發,回到家之後你現在必須開始學習「關掉電視」…有多難,對我而言好難,下班的我總是目不轉經的看著電視,但是為了與小孩一同成長,真的就必須自己也要體驗與小孩一樣的經歷,才會有同理心。

重點是習慣的養成,一旦你一到家就是坐在電視機前面,小孩子也會學,習慣一旦養成,要再改真的很困難了。





幼兒神經發展


  • 嬰兒六個月大,可分辨出,家人和陌生人的臉

  • 嬰兒的視力要到十八個月以後才能正常聚焦,在這之前是個近視眼,只看得清楚近的東西(20公分的距離)

  • 嬰兒的聽力在七個月時,己發展完成了

  • 嬰兒一出生便可以分辨母親和陌生女子的聲音(每個人的基本發聲頻率)

  • 嬰兒期觸覺比視覺敏感,他會很自然的用他最擅長的感官來處理外界的訊息

  • 孩子用左手不必去改他,他用左手表示他的右腦比較發達,應該讓他用比較發達的腦去做事對他比較有利-順其自然

  • 嬰兒在會爬之後,常把地上東西檢起來放進嘴理來知覺這個東西的特性(硬的、軟的、方的、園的,這是他學習的方式,所以不必阻撓);但是大自然給了嬰兒一個保護他不瀉肚的方式,大自然使他爬與長第一顆牙幾乎的同時,所以口水的外流將東西上的細菌都流到外面,沒有進入腸道,就不會生病了

  • 起步的早晚與嬰兒運動皮質與小腦的成熟有關,與智力無關,早會走不代表比較聰明



幼兒的教養
幼兒期教育的方式最重要的是身教


  • 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,父母的一與一動都會在孩子的大腦留下痕跡

  • 人格的形成是個內隱的機制,所謂人格是一個人對事情的看法,行事的風格,兩者都是在孩子小的時後打下的基礎。所以幼兒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品德,不是教知識

  • 幼兒時間最 重要的是學紀律:所謂紀律不是打與罵,而是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,起居有定時、飲食有定量、行為有定則

  • 目前發現教導孩子最好、最容易的方式是念書給孩子聽,透過故事情節詳細的描述引發孩子的同理心,感同身受後,情緒的力量會將這個記憶送入孩子的長期記憶,使他在碰到同樣情境時,有個可以效法借鏡的例子

  • 學習最主要是情緒和動機,兩者時間都對,學習效果才好。這正是為什麼西方國家推崇親子共讀,因為那是一段固定時間 父母把工作放下,以孩子為中心,專心唸書給孩子聽。通常這段時間會選在晚上睡覺前,因為被人全心全意的注意是一種良好的感覺,孩子帶著這種良好的感覺睡覺,不容易做惡夢。

  • 孩子是上天給父母的福賜,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,我們自己必須先變成那樣的人,而且必須表裡如一才能贏得孩子的尊敬

  • 父母同時還必須給孩子一種基本的謀生工具,那就是閱讀。閱讀像敲心磚,可以打開人類知識之門。當一個孩子有健全的人格,又有閱讀的習慣時,他就有了面對未來世界必備的條件。

  • 對孩子的教養來說,品德第一,有好的品德,以後可以去學習新的知職,有好的知識沒有好的品德,沒有任何人敢用他。

  • 父母只要抓住品德重點,順其自然,就會有個活潑快樂的孩子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ay09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